永嘉登永嘉艦 紀念66年前血戰
2015-07-26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圖片連結
編號「一三○二」的永嘉軍艦,是海軍一九九○年代初向德國採購的獵雷艦。上周四有十多位民間人士,在艦隊指揮官高天忠中將陪同下登艦參觀,主客是六十六歲的陳永嘉,他解釋:「我的名字就是因為『她』而來的。」
現在的永嘉艦是「二世艦」,第一代永嘉艦是民國卅八年四月海軍長江突圍戰役的主角,艦長陳慶堃經過一夜惡戰,衝出共軍砲火封鎖,為海軍保留重大元氣。陳慶 堃因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成為國共內戰末期唯一獲此殊榮者。他的長子正好在此時誕生,為紀念這段九死一生的經歷,特別命名為「永嘉」。
民國卅八年四月,國軍兵敗如山倒,蔣中正總統引退下台,共軍兵臨長江北岸。位於長江下游的江陰要塞,突然宣布「起義」投共,以重砲封鎖江面。海軍有廿多艘艦艇在長江中助戰,占了全軍將近一半軍力,頓時成為甕中之鱉。圖片連結
艦隊司令林遵少將決定「起義」,但陳慶堃不願投共,便派鄒弘達、王業鈞兩名年輕軍官到另外軍艦,約定利用黃昏時間突圍。在永嘉艦領頭下,永修、永定、武陵等三艦同時起錨衝向下游,其他軍艦紛紛響應,結果共有十八艘參加突圍,留在原地不動的只剩五艘。
一整晚,艦隊和長江北岸的共軍砲兵相互激烈射擊。王業鈞多年後回憶,黑夜中的曳光彈束「比鹽水蜂炮還要密集」,船身不斷中彈,所幸未傷及要害。竟夜惡戰,十八艘軍艦被擊沉三艘,四艘放棄突圍,十一艘成功衝到上海獲救。停在黃浦江中的英美軍艦,都向他們鳴笛致敬。圖片連結
為了紀念長江突圍戰役,海軍特別邀請陳永嘉等家屬,到左營參觀永嘉艦,向艦隊官兵講述當年長江突圍的故事。
陳永嘉說,從小就知道自己名字的由來,卻始終沒機會親眼目睹「另一個永嘉」,很高興終於一償夙願。他與全家人也決定,要以捐贈獎學金等方式,「替海軍作點事情」。高天忠勉勵官兵效法當年前輩的勇氣與智謀,也邀請陳永嘉與家人:「以後每年艦慶,都歡迎你們來參加。」
載著烽火回憶 中海艦變博物館
2015-07-26 聯合報 記者蔡家蓁/金門報導 圖片連結
金門縣府一直希望能建置「軍艦博物館」,讓民眾能更深入瞭解在兩岸對峙時期這些乘載戰史的軍艦點滴。國防部長高廣圻昨表達,會全力支持金門縣政府建置軍艦博物館;金門縣長陳福海希望能透過201中海艦來串聯完成,並將料羅海灣及新湖漁港等港灣一併納入規畫。
高廣圻於昨日上午到金門視察防務,並拜會陳福海和立委楊應雄,就金門新亮點─軍艦博物館建置規畫案討論交換意見。
陳福海透露,當年自己搭船時不知道在甲板上吐過幾回,許多鄉親的姻緣是搭船締結的,在那個烽火歲月下,中海艦等運補船隻不僅是鄉親出入的重要依靠,也是民生物資運補的重要載具,才會特別請國防部「靶下留船」,留下我們共同的回憶。
高廣圻表示,相關協助工作國防部已在準備,聽取簡報後更加明確未來的協助方向;他說,國防部雖無法出資協助修復船艦,但對先期的評估、修復與後續工作都能給比較明確的建議。
楊應雄建議,除外在的艦體要復舊如往昔,內部建置的軟體方面要多加用心,例如在艙底大型通道型塑3D燈光影音互動內容,在憑藉史料照片之外,也能有現代化的科技讓遊客更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