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4度試射東風41 美媒:已接近實戰部署
2015年08月19日 風傳媒 劉致廷 圖片連結
根據《華盛頓自由燈塔》報導,中國6日試射 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DF-41),彈上裝載兩枚模擬型核子彈頭,是自2012年來第4次飛彈試射。美方情資指出,此次試射證實美方先前對分導式多彈頭 (簡稱MIRV)功能的預測,確認中國的飛彈科技已有長足進展,且有能力威脅美國本土,為歐巴馬推動的「零核武」夢想打了回票。
美國五角大廈(Pentagon)表示對試射不予評論,但美國會積極監控中國在軍事科技的進程。」中國官方則尚未對試射的報導做出任何回應。
飛彈能力大躍進 中國早有佈局
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的主要發展項目,採用固態燃料,射程達11999公里,可直接從中國本土攻擊美國中西部城市。單枚東風41最多可裝載10枚核彈頭,飛彈威力大幅提升,更有高度的活動性與匿蹤技術,可搭載在18輪的大型發射車上,找到掩體後便可發射。圖片連結
中國發展飛彈技術的規劃早在柯林頓當政時就開始佈局。90年代後期,美國政府對境內航空科技產業的出口禁令逐漸鬆綁,導致許多技術秘密(Know- how)外流,包括Motorola、Space System Loral與Hughes Electronic都成為中國政府的目標。
美國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IASC)前研究員費雪(Rick Fisher)表示,試射證明東風41已經進入「可使用但未達到實戰部署」的階段。圖片連結
「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他們的飛彈能射多遠,而是中國到底有多少核子彈頭。」費雪說。
目前由五角大廈開發的「全球即時打擊」(Prompt Global Strike,PGS)計畫,預計能把從潛艦或地面發射的核彈加以攔截,但整個計畫尚未進入最終測試階段,實用性尚屬未知。
重啟核武談判勢在必行
中國積極研發各式飛彈,讓美國的減核計畫飽受挫折,而MIRV也改變以往各國對核子武器的認知,舊有的核武分配重新協商勢在必行。圖片連結
根據美國情資單位統計,中國目前擁有的核子彈頭數目大約在240枚左右,但此數字被認為是對中國軍力的嚴重低估,在民間統計資料中,中國可使用的核子彈頭高達1500枚,且中國軍方已掌握大規模核原料研發技術。
費雪認為,飛彈技術革新可能使得中國改變「防禦性核戰略」的軍事方針,並且會與俄國聯手,挑戰現有核武分配制度與美國軍事地位。費雪認為:「中國與俄國在各式飛彈研發技術上都有顯著突破,而且都足以進行核打擊,他們有中遠程飛彈、長程飛彈和洲際飛彈,自然不屑參與歐巴馬提出的『零核武』夢想。」
「美國應該改變現在的裁軍政策,開始重建規模更大和更現代化的核子軍火庫,以收震懾之效。」費雪說。
大陸疑發展全新反航母模式 「偵察型導彈」可回傳影像
ETtoday 2015年08月19日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美國《航空周刊》網站部落格近日熱議大陸《中國航天報》7月24日報導,該報導聲稱,中國航太科技公司正在西北高原試驗某種新型武器,其具有回傳敵 方影像的能力。多名技術專家認為,這種全新的「偵察型彈道飛彈」,可以看做一次性低成本衛星,可能是世界反航母武器的又一次革命。
陸媒此前報導,正在測試中的這種武器是一種「智慧化」彈道飛彈,除了可以精確打擊固定及移動目標,還可以在飛行過程中進行偵察,把影像傳回後方,進 而在發現敵方飛彈發射車、坦克、艦艇等高價值目標時,即時進行攻擊。外國分析人員指出,這種制導方式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彈種—偵察型彈道導彈系統。
通常來講,彈道飛彈在發射後依靠慣性儀器和衛星定位系統進行制導,更新的方式是攜帶末端主動雷達或紅外線成像制導,但總體上,彈道飛彈發射後,後方並不能參與攻擊目標的決定過程。
而回傳即時敵方影像是非常複雜的技術,美軍戰斧飛彈回傳影像需要中繼通訊衛星和美軍寬頻衛星協同配合,才能完成影像回傳的工作。大陸可能使用了無人機中繼通訊的高技術手段,才實現這項壯舉。
有專家分析,解放軍可能在發展一種全新的反航母攻擊模式,以彌補東風21D的不足。這種「偵察型彈道飛彈+攻擊型彈道飛彈」的反艦模式,首先以偵察型彈道飛彈對敵艦進行連續精確定位,再讓遠端攻擊型飛彈以此為基礎,實施精確修正而自主擊中敵艦。
在這種新型打擊模式中,遠端攻擊型飛彈是利劍,偵察型彈道飛彈則是眼睛,而眼睛又比利劍更重要,因為現在無論是彈道飛彈或巡弋飛彈,都能輕易打到幾 千公里外,只有在打擊軍艦這類目標時較困難,因為這類目標是以20-30海浬不斷移動的!在首次發現目標到飛彈到達預定點的半小時間,敵艦早已跑出15海 浬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