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變129!IDF戰機多出2架 怎麼變的....?
2016-04-25 自由時報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空軍IDF經國號戰機目前有127架,擔任空防戰備及例行巡弋任務,軍方資深官員今天指出,由於IDF戰機要分批進廠進行性能提升計畫,空軍評估戰力恐有不足之虞,因此已將原本列為中科院資產的2架IDF「翔昇」原型機移交給空軍,並且由漢翔公司進行性能提升,這使得空軍擁有的IDF戰機數量,由127架變為129架。
軍方官員指出,這2架IDF「翔昇」原型機,在經過性能提升後移交空軍使用,平時仍支援IDFC/D型戰機系統精進及研發武器測試,戰時則納入作戰序列。
IDF為我國自製的高性能戰機,中科院航發中心(即漢翔公司的前身)最早生產了4架IDF原型機,做為戰機研發測試使用,而後生產131架量產型IDF戰機交給空軍使用,空軍歷年因重大飛安事故,損失了4架IDF戰機,目前數量為127架。
軍方官員指出,由於IDF戰機服役已久,亟需進行性能提升,要由IDFA/B型提升為IDFC/D型,因此委由中科院及漢翔公司進行「翔昇計畫」,生產了2架「翔昇計畫」原型機,單雙座機各一架,由於翔昇計畫成果獲得國防部及空軍認可,空軍因此用「翔展計畫」為名,分兩階段為台南及清泉崗兩個IDF戰機聯隊進行性能提升。
官員說,中科院於「翔昇計畫」籌建2架翔昇原型機,屬中科院資產,但因沒有運用需求而辦理封存,一度遭到審計部檢討,經國防部及空軍檢討後,這2架翔昇原型機已獲國防部核定移交空軍,平時支援IDFC/D型機機隊系統精進及研發武器測試,戰時納入作戰序列。
官員說,經國號戰機應配賦129架,現有127架,2架翔昇原型機辦理性能提升後,將可補充空軍戰力之不足。
相中「國鳥」捍衛家園、團結特性 國造高教機 命名藍鵲
漢翔擁有研製IDF及AT-3高教機的發展經驗,已是國內國防產業龍頭。廖榮鑫指出,漢翔有400名工程師,有十足軍機製造經驗,有人建議以AT-3作為新一代高教機發展基礎,但AT-3構型已是40年前,須重新設計,期程不一定比IDF「衍生型」來得快。
廖榮鑫也說,他對IDF高教機價格競爭力有自信,因「藍鵲」與現役IDF零件至少一半相同,大幅降低後勤維修成本,也可避免外購零件有「消失性商源」的問題,且配備的F-124發動機自製率更達50%,比韓國T-50、義大利M346更具價格優勢。
改造自IDF 具價格優勢
談及高教機的命名,有30多年賞鳥經驗的廖榮鑫指出,台灣藍鵲在2008年被網路票選為「國鳥」,牠有兩大特性:第一,求生存時,保護家園的能量僅次於以色列國鳥「戴勝」,若適逢繁殖期,有外敵入侵,就會立刻回擊,「宣示自我防衛的決心」。
其次,廖榮鑫強調,藍鵲是群居性動物,若食物缺乏,會幫忙餵食非自生的小孩,象徵團隊精神,也與國機國造政策需要台灣航太產業合作一般。
對於有立委傾向高教機外購,廖榮鑫則表示,不論T-50或M346,只要輸出至他國,沒有一架系統是完全一致,「蘋果與橘子不能比」,好比一輛車的外型、引擎相同,但內裝選配卻不同;若義大利M346輸台,恐面臨許多管制,例如武器不得輸出、飛控電腦權利金收費也可能與他國有差異。
結合航太 享利潤搶商機
廖榮鑫強調,「國機國造」最大優點是資源分配,台灣航太產業可共享利潤,但若採外購、國際合作生產,「權利金通常拉很高」,屆時可能做了50%的工,利潤只有10%;其次,若國造政策成功,國內生產商可由漢翔認證,搶攻國際航太商機。
至於具體時程,廖榮鑫表示,政策必須總統520確定後才算數,後續仍有程序要走。但他也強調,漢翔準備自行吸收約70億的研發費用,避免因研發預算、購機預算不同單位負責,將期程拉長,目的就要是替空軍儘早籌獲高教機。
漢翔董事長立「軍令狀」 小英首任內 藍鵲原型機起飛
廖榮鑫說,漢翔將依照空軍需求設計高教機,初步設計規畫已有架構,但就如買車一樣,現在構想是陽春款,最後規畫待買家選配。廖指出,目前漢翔有400個工程師,分別執行畫圖、結構設計、測試等,預估未來還需要300名,今年將分階段招募70人,一旦「藍鵲」自製成功,可蓄積研發能量,替下一代戰機的研發奠定基礎。
他指出,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看,有企圖心的國家,多是從軍機研發,進而跨足民機市場,例如美國波音早期也是從軍機起家;南韓在20年前來台取經,而後研製出T-50,如今要再更上層樓研發「KF-X」戰機,而韓國KAI公司(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又回頭接波音訂單,產值是新台幣650億,顯見國防政策與利益環環相扣。
廖榮鑫也說,國防政策必須有國際視野,若高教機採外購,如拉法葉艦、幻象戰機等官司糾紛恐再現,得到戰力又如何?屆時就算錢拿回來,也只是繳庫,對國防產業升級毫無幫助;他認為,即便礙於政治現實,武器外購要靠老美、他國,但不應一味如此。
他也向新政府喊話,盼《振興國防產業條例》草案能儘速通過,因牽涉採購法,希望能解決租稅、產業聚落、工業合作等法規面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