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形似小型航母的兩棲突擊艦嗎
紀永添 2017年02月20日
海軍的國艦國造計畫已經在政府的支持下展開,其中的「弘運計畫」預計將建造兩艘一萬六千噸級的兩棲船塢登陸艦,以解決目前海軍只剩下一艘安克拉治級船塢登陸艦,導致兩棲登陸作戰能力不足的窘境。但是海軍原本的計畫並不是要興建兩艘兩棲船塢登陸艦,而是一艘兩棲船塢登陸艦與一艘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兩棲突擊艦,無奈因為各種原因與內外壓力,海軍最後放棄同時開工興建兩棲突擊艦的大膽構想,但仍希望在這兩艘兩棲船塢登陸艦完工服役後,可以繼續推動這個計畫,以獲得兩棲突擊艦。
不過台灣是不是有需要興建兩萬噸以上、擁有大型全通式飛行甲板、已類似中小型直升機航空母艦的兩棲突擊艦,目前的意見分歧,或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就台灣是不是需要兩棲突擊艦這個議題,一併討論台灣海軍陸戰隊的定位、戰術運用與未來可能需要負擔的作戰任務。
兩棲突擊艦形似小型航母
兩棲船塢登陸艦主要用於運送兩棲登陸部隊,最大的特徵就是船艙中擁有可注水的大型船塢與活動柵門,在船塢中搭載完武器彈藥與人員的登陸艇或水陸兩棲裝甲車,可以直接由柵門駛出登陸艦,泛水集結,發起兩棲登陸作戰。兩棲船塢登陸艦通常也有飛行甲板,但多數設置於艦體的中後方,可操作武裝攻擊直升機或運輸直升機,但通常機群的數量有限,因為兩棲船塢登陸艦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以運輸水上兩棲兵力為主,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軍現役的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相反的,兩棲突擊艦最大的外觀特徵,就是艦體上層擁有全通式的大型飛行甲板與單側的艦島,外型已經接近中小型航空母艦,通常可搭載數量更多的直升機,可用武裝攻擊直升機提供對地火力支援,並以運輸直升機快速機降武裝士兵,有能力單獨發動一場空中突襲。
兩棲突擊艦可投射兵力
標準的兩棲突擊艦一樣擁有可注水的大型船塢與活動柵門,所以可以同時進行空中突襲與傳統兩棲登陸,一般來說噸位也會比兩棲船塢登陸艦大,甚至如美軍的黃蜂級與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還能操作有垂直起降能力的AV-8B獵鷹II型攻擊機或更先進的F-35B閃電II型戰機。不過多數的兩棲突擊艦還是以操作直升機為主,如韓國的獨島號,而只有全通式飛行甲板,艦上沒有船塢可供兩棲部隊使用的,就只是單純的直升機航空母艦,如日本所稱的日向級與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所以兩棲突擊艦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龐大的空中攻擊與運輸能力,可發動海空立體突擊,不只可以採直升機機降的方式投射兵力到灘頭後方,更有足夠的空中火力掩護海上搶灘部隊,大幅增加兩棲作戰的成功率。同時各國兩棲突擊艦的設計往往可容納一個完整的海軍陸戰隊單位,能獨立進行兩棲作戰。
由兩棲突擊艦的優點,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台灣海軍一開始會希望能同時籌獲兩棲突擊艦,畢竟台灣未來最有可能需要進行兩棲作戰的地方,就是遠在南海海域的太平島,位於台灣空軍各型戰機的航程以外,因此若能擁有強大空中攻擊能力的兩棲突擊艦,將可大幅提升台灣守軍的威嚇力,但這也是讓台灣海軍承受外部壓力而不得不放棄計畫的原因之一。畢竟在外型上已與中小型航空母艦無異的兩棲突擊艦,一旦出現在南海海域,可能會讓南海的情勢變的更加緊張複雜。只是台灣並不止是擁有太平島這個外島,還包括澎湖、金門、馬祖、東引、烏坵、東沙等地,目前都因為國軍的人力吃緊而被迫減少駐軍,未來甚至有可能會考慮全面撤軍,這除可避免戰時外島駐軍淪為人質,還能收攏全部兵力保衛本島,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一支有狀況時可快速重返外島的兩棲部隊就變的非常重要。
兩棲突擊艦可救援外島
國軍目前所使用的兩款武裝攻擊直升機中,AH-1W超級眼鏡蛇本來就是設計給海軍陸戰隊使用,非常適合部署在兩棲突擊艦上,而陸軍所擁有的兩款運輸直升機CH-47SD與UH-60M雖然都是陸軍型,不是專為海上操作所設計的海軍專用型,但也不是完全無法使用,再加上海軍陸戰隊更早已換裝AAV-7A1兩棲突擊裝甲車與興建新型登陸艇,因此兩棲突擊艦周邊的配屬裝備都已經有了,這大概也是海軍會評估建造兩棲突擊艦可行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兩棲突擊艦同時擁有極優異的空中與海上運輸能力,除了軍事用途外,亦是執行大型救難任務、緊急撤離外島居民的首選船艦。因為台灣的外島很有可能會遭遇重大天災,若機場與碼頭已全部損毀,就只能依賴直升機進行救援,而可停泊到外島附近海域、且有能力同時起降多架運輸直升機進行救援的兩棲突擊艦,最能勝任這項任務。
除此之外,兩棲突擊艦在沒有負擔兩棲作戰任務時,也能搭載反潛直升機,執行反潛任務,可大幅增加海上艦隊的存活能力,不然現在海軍反潛航空大隊的反潛直升機,在海上只能使用巡防艦後方的狹小飛行甲板,在天候與海象惡劣時起降不易,亦難以長時間執行任務,因此目前都以陸上基地做為主要部署地點,平日就近支援台灣附近海域的艦艇。
可是在台海防衛作戰中,海軍艦隊若要遠離台灣周邊海域來執行戰力保存計畫,那反潛直升機恐怕就只能搭載於巡防艦的機庫中隨行,不止搭載的數量有限,連操作上也有很多限制,難以提供艦隊最佳的反潛保護。就以日本海上衛隊的日向級與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為例,雖然缺乏兩棲作戰能力,但其主要的任務是搭載反潛直升機,以提供艦隊反潛保護。國軍若能擁有兩棲突擊艦,亦可視作戰需求轉換不同用途,執行艦隊的空中反潛任務。
兩棲突擊艦難獲國會支持
但興建兩棲突擊艦有利有弊,最大的問題當然是已擁有中小型直升機航空母艦規模的兩棲突擊艦,不只在興建時就相對昂貴,接下來要維持艦上的機隊、人員訓練與後勤支援,一定會嚴重排擠目前早已捉襟見肘的國防經費。以台灣這種海島作戰環境來說,在防衛優先次序裡,兩棲突擊艦絕對排不到前面的,有許多對台灣防衛更為重要的項目,急需優先籌獲,在有限的資源必需謹慎運用下,恐怕很難獲得政府高層、國防部與國會的支持。
另外兩萬噸以上的兩棲突擊艦不止沒有自衛能力,且目標極大,易遭受攻擊,戰時需要額外的艦隊護航,這會讓原本就人力吃緊的海軍,情況更為雪上加霜。同時不論是擔任兩棲作戰攻擊、遠洋反潛任務或進行外島救災,都是比較罕見的任務,平日這艘兩棲突擊艦恐怕大半時間派不上用場,對台灣的日常防務不會有多大的貢獻。
興建並維持大噸位的兩棲突擊艦雖然所費不貲,但當然也有其戰略與政治上的正面效應。就以南韓為例,南韓最大的威脅來自同在朝鮮半島上的北韓,兩棲突擊艦對南韓的國家安全與防務來說,並沒有什麼立即且實質的助益,但從艦名採用與日本有主權爭議的獨島為名,命名為獨島號,就能知道南韓興建獨島號的目的絕對不僅僅是國防安全的需求而已,更有日本一較高下的政治意涵。特別是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兩棲突擊艦,其外型與中小型航空母艦相似,不止可以彰顯國力,在日本已經擁有日向級、出雲級兩型直升機護衛艦時,南韓不甘示弱發展兩棲突擊艦,也可以說是為了抗衡這個關係並不怎麼和睦的鄰國。台灣最大的武力威脅來源是中國,當中國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航空母艦時,台灣海軍會想要發展兩棲突擊艦,恐怕也有一些想與之較勁的意思。
但其實不論是日本的日向級、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或南韓的獨島號,目前都無法如美軍的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一樣,能操作有垂直起降能力的F-38B閃電II型戰機,因為要在船艦上起降固定翼戰機,還需要高強度甲板、大型起降機、機庫等各種配套措施,而除非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在近期內出現重大的變動,否則台灣在短時間內恐怕也很難買到F-35B戰機。
創新想法仍值得嘉許
因此即使海軍的願望實現,台灣真的興建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兩棲突擊艦,其能搭載的艦載機也只能是攻擊、運輸或反潛直升機,無法成為戰略性的長程打擊戰力。所以即使經由這艘兩棲突擊艦讓海軍獲得操作大型軍艦的經驗,真的想要籌建台灣的航母戰力,恐怕也還是遙遙無期,而且以台灣目前的防衛需求與現實情勢來說,這大概也有點不切實際,更進一步來說,這還有可能會影響美國出售F-35B給台灣當陸基戰機使用的意願。
不過海軍這次願意拋開舊有的窠臼,提出創新的想法,還是值得嘉許的,因為情勢不會永遠不變,多些討論,就多一些想法。雖然說民主國家不能、也不會像專制共產國家一樣,毫無節制地投入國防建設,過度浪費資源,台灣不可能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但國家安全問題仍是台灣必需隨時念茲在茲的事。未來如果台灣的國防預算增加,或決定全面撤離外島兵力,那建立更精銳的海軍陸戰隊以保衛外島的需求,就會變的極為迫切;或未來台灣已獲得F-35B型戰機且國際情勢也已不同時,海軍興建大型兩棲突擊艦的想法,或許就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而是確實可行的計畫了。
零組件自製 關鍵技術難突破
2017年02月20日 記者張國威╱專題報導
台灣軍事專家指出,國機國造政策雖標榜在零組件上完全自製,以提振相關產業,但台灣在某些關鍵技術上不可能完全自製,仍須向美國等國家購買關鍵性零組件。此外,中科院相關人士也透露,政策若是過於強調自製率,可能只會圖利某些特定廠商。
曾擔任我參謀本部某武器系統建案主管的軍事專家周宇平受訪時表示,國機國造的零組件應不可能全數自製,某些關鍵性零組件台灣自製雖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飛機引擎及先進空用雷達就缺乏能力,一定會外購。而具有類似關鍵裝備技術的國家,可能將技術拆開來賣給台灣,並不會比買一整架飛機來得便宜。
系統整合 才是大問題
周宇平指出,國機國造政策不是只有金額上的問題,未來台灣自力發展國造機艦,系統的整合才是個大問題。如IDF戰機就是不能發射AIM-120的美製空射飛彈,F-16也無法使用國造的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基本上,沒有系統商會願意開放自己的系統讓台灣進行整合,因為系統原始碼交出後,容易遭受破解,最後連生產國的相同系統都可能被反制,;其二,就算願意開放給台灣,權利金可能就是個天價,因為這是一次性的買賣,以後就都做不到台灣後續的生意。
周宇平舉例,國軍早期規畫的博勝計畫,現在叫做迅安系統,就是美國海軍所開發,由於無法完全整合法製的幻象戰機與國產的自製武器系統,加上美軍因故加價,後續發展計畫放棄執行,效果不如預期。
高階戰機 生產成本高
此外,周宇平說,國機國造要花許多時間和成本,不斷地進行試飛和次系統整合,現階段研發高教機的技術能力恐無法再同時發展高階戰機,抗衡共軍的俄製與自製系統。而美國大概也不樂見台灣自製,因為量價比所形成的生產成本太高,且初期發展新機的整體妥善率未知,比起現貨市場購機,絕對不划算。且台灣未來在引擎、空電能力,甚至是以後想發展可能的匿蹤技術,仍然可能需要透過美國的協助。
參與國機國造的中科院相關人士透露,國機國造過於強調自製率,很容易圖利某些特定廠商。舉例來說,若國機國造所需的某種特定零件,向外國購買只需2000萬。但台灣為了自製,開立此特定零件生產線的廠商出價1億,其中花3000萬建立生產線,交2000萬的貨,然後剩餘的5000萬就是利潤。作法若台灣有穩定的外銷市場還好,但事實上台灣軍備缺乏對外銷售管道,該生產線就是只能為國內需求所服務,若國防部需求有限,將會浪費國家整體資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