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詳解美國水面艦隊革命:支持重返亞太
據中信網報導,近年來,新型艦艇和軍輔船大量進入美國海軍水面部隊,其中為數不少將于2020年之前加入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支持“亞太再平衡”戰略,美海軍水面艦隊正在發生一次革命。《簡氏防務周刊》軍事專家格雷斯‧瓊對新出現的幾種船舶進行了梳理,分析它們將對水面艦隊的能力有何影響。
從冷戰後,航母、驅逐艦、巡洋艦和護衛艦構成了美國海軍水面部隊的主體。但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水面部隊正在向一支由傳統艦船和新概念船舶組成的混合型部隊轉型。
為了應對潛在對手發起的大規模海戰,美國海軍計劃保持由11艘核動力航母、11艘兩艘攻擊艦以及一定數量的攻擊型潛艇和導彈驅逐艦組成的海軍作 戰力量。而為了處理日常事務、執行戰場安全合作任務,美國海軍將利用戰鬥力較差的近海戰鬥艦(LCS)、聯合高速船(JHSV)等較小船舶來達到目的,從 而將作戰能力強大的艦船解放出來以應對潛在的高強度任務和衝突。
美國海軍新一代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DDG 1000)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如全電力驅動、獨特的隱身技術等,曾經被寄予厚望,美海軍一度決定採購32艘該型驅逐艦。在海軍對所面臨的威脅進行了新一輪 評估之後,強調區域防空、彈道導彈防禦和反潛作戰為其核心任務,DDG 1000驅逐艦並不適合執行這些任務,加之成本過高,海軍最終決定將採購數量降低到3艘。其中首艘“朱姆沃爾特”號已經于2013年11月下水, 2016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美海軍原計劃建造52艘近海戰鬥艦(LCS),但最近國防部已經指示海軍將採辦數量減少到32艘。LCS可選擇搭載一種“任務包”,如反潛任務 包(ASW)、水面戰任務包(SuW)和反水雷作戰(MCM)任務包等。首艘LCS“自由”已經完成了首次部署,目前已經有6艘下水。
移動登陸平臺艦(MLP)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海上行動概念。MLP在商用油輪的基礎上改進設計,可為兩棲作戰提供移動的海上後勤運輸服務。首艘MLP“蒙特福角”號(MLP-1)長233公尺,將在2015年達到完全可部署狀態,第3、4艘MLP也已經獲撥款建造。
在兩棲作戰方面,美國海軍即將于2014年第二季度接收首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美國”號(LHA 6),第二艘“的黎波裏”號(LHA 7)預計于2018年交付。該級艦是全世界最大的兩棲攻擊艦,以航空作戰為中心,可搭載海軍陸戰隊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F-35B戰鬥機和MV-22 “魚鷹”傾轉旋翼機。
盡管各種艦艇還在上演預算爭奪戰,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即美海軍21世紀的水面艦隊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並在逐漸形成新的作戰概念,這一過程將持續到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