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1超音速巡航導彈 堪稱小國的“核武器”
(中新網) 2014年11月07日
中 評社北京11月7日電/環球軍事報道,11月6日,距離第十屆中國航展還有4天,展館內外正在進行緊張的拆箱、組裝、布展,而現場組裝的一款中國外貿版 重型反艦巡航導彈,吸引了提前趕來探館記者們的眼球,該導彈的氣動布局和外形結構,酷似俄制“寶石”反艦導彈和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導彈。
根據空軍世界網站的資料,關於中國引進仿制“寶石”的說法,在上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偶有所聞,但隨著中國鷹擊-62、鷹擊-12、鷹 擊-18反艦導彈相繼入役,一般認為解放軍已對傳統的俄式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失去興趣。世界範圍內,這類導彈目前也只有印度還在繼續研製。在這個時候,突然出現的CX-1導彈令人大感意外。不過作為一件外銷產品,這又似乎可以得到解釋,近年來中國軍工巨頭偶爾會推出一些與本國裝備發展方向並不相符的新型裝 備,專門用於外銷,這些產品大多為自籌資金研製,且研製難度較低,進度較快。
分析人士認為,印度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與CX-1同屬參考俄“寶石”導彈研製。歷經十餘年發展,目前已有10艘印度海軍大中型艦艇和4個 陸基導彈團裝備了此型導彈,總數約200-300枚。這一數字距離2000年俄印合作時提出的10年內生產2000枚導彈的目標差距巨大。而印度試圖在該 導彈基礎上發展空射型“布拉莫斯”導彈的努力則遭遇較大挫折,原計劃2012年裝備,但測試工作一拖再拖。最新的消息是今年內進行試射,明年裝備,印度計 劃繼續發展縮小型“布拉莫斯”-M和更先進的高超音速“布拉莫斯-2”導彈,目前都還只停留在模型階段。
CX-1海陸通吃的背後是北斗的支撐
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官網提及即將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軍貿產品CX-1導彈武器系統。CX-1導彈武器系統採用車載機動發射(也可適應 艦載傾斜發射),能夠打擊敵海面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等各型水面艦艇,同時具備對地打擊能力。CX-1導彈武器系統具有如下特點:突防能力強,可採用多 種彈道形式,末段採用低空掠海飛行攻擊艦船,進一步提高突防效能;毀傷效果好,戰鬥部質量大、命中速度高,對於艦船目標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反應速度快,採 用無依托陣地發射,自動化程度高,作戰反應時間短,導彈飛行速度快,可實現對敵快速打擊和撤離;作戰使用靈活,可實現艦載或車載發射、使用平台多樣,可換 裝不同戰鬥部、採用不同飛行彈道、以多種方式進行對地或反艦作戰;火力覆蓋範圍寬,通過彈道機動可實現對40km~280km範圍內的目標打擊,火力覆蓋 範圍寬。
從性能特點來看,CX-1導彈的性能重點是在反艦上,或作為岸基或水面艦艇的對海打擊的重要手段。但在 反艦性能的同時,CX-1又兼顧對地攻 擊性能。一般來說,中程反艦導彈的制導體制一般是中段慣性制導(INS)+末段主動雷達制導。但中段的慣性制導系統在生產、裝配、控准、初始對准的過程 中,慣性器件的誤差不能完全消除,加之慣性制導系統的誤差又會隨著導彈飛行時間的增加而累積。所以對於遠射程的反艦導彈來說,還會輔以中段的數據鏈指令修 正,以彌補慣性制導偏差。新世紀後,普遍在慣導系統中引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來進行糾偏。GPS的特點是定位和測速精度高,全天候、連續實時地提供高精度的 三維速度和位置信息,誤差不隨時間積累,而且價格又便宜,所以就出現了當下在空地、反艦導彈上都在普遍使用的GPS/INS複合制導系統。
GPS/INS系統的引入,成功解決了反艦導彈制導系統的誤差隨射程增加而累積的問題,因此,對於反艦導彈而言制導精度的提高,也就意味著導 彈可以規範出更多的航線轉彎點。進攻時規避敵方的防空雷達、防空導彈陣地的覆蓋,選擇薄弱區域突破成為可能。同時,攻擊路線、彈道形式上更為多變,降低對 方預警時間,打擊的突然性、突防效果成功率也隨之提高。反艦導彈通過前期的航線規劃來避開障礙、複雜的地形地貌,可以成為“廉價戰斧”,具備打擊地面目標 的能力。這也正是CX-1導彈海陸“通吃”的技術前提。但此前完整GPS衛星導航星座只有美國一家具備,美國只對國外用戶開放精度較差易受干擾的C/A 碼,所以我國現役導彈的導航系統對運用GPS持保留態度。不過隨著我國自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穩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INS的複合制導系統,也將在 我軍的中遠程導彈、制導彈藥上大範圍應用,我軍的遠程打擊手段必將會進一步豐富,打擊能力又將上一個新台階。
不同類型彈藥的融合共架發射是大趨勢
據悉,“航天一院”將CX-1導彈武器的“科技樹”設計為海上、陸上目標的“通吃”還只是第一步,還進行深度融合通用化發展。此前頻頻亮相珠 海航展的A系列遠程火箭炮、M20戰役戰術導彈,可與CX-1導彈進一步集合到一個通用發射平台上。這種不同彈種間的融合集成,是未來裝備的發展的大趨勢 之一。
最早出現的就是火箭炮與戰術導彈發射平台的整合,眾所周知,1991年海灣戰爭中亮相的美國M270 MLRS自行火箭炮與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的融合共架發射。M270的6發一組的火箭炮發射模塊可換成1枚ATACMS戰術導彈,變身為載有6發 火箭彈和1枚戰術導彈的遠近兼顧的綜合火力打擊平台。而在前幾屆的珠海航展上航天一院、航天科工等火箭炮、戰術導彈的研發機構也展出過類似產品。
比如上一 屆的航展上,航天科工展出的BP-12A戰術導彈與SY-400火箭炮就可做到共架發射,一側發射箱是一枚BP-12A戰術導彈,一側是4枚SY-400 火箭彈。至於,不同口徑火箭炮的融合,在去年的阿布扎比防務展上我國展出的SR-5遠程火箭炮就是將122毫米口徑與300毫米口徑兩種火箭彈有效整合, 確保火箭炮在不同規模和形式的作戰環境中,獲得更靈活高效的打擊能力。
再看“航天一院”旗下的A系列火箭炮,雖然發射單元有 發射筒、發射箱的差異,不過口徑上都是300mm,所以在上一屆航展上,展方介紹說可以 做到發射單元上的通用化。而且A-100、A-200、A-300火箭炮的射程上限基本上是在100km、200km、300km,所以三者的融合能很好 地做到火箭炮火力上的全面覆蓋。
不過火箭炮的戰場定位畢竟是靈活戰鬥部組合下針對部隊營地、裝甲集群、前沿工事等的面殺傷性 武器,即使它們引入了簡易制導乃至GPS/INS 複合制導。所以在“航天一院”的通用火力打擊系統中又引入了M20,這一追求打擊精度的點殺傷戰術導彈。M20戰役戰術導彈的最早亮相是在2011年的阿 布扎比防務展上,採用雙聯裝箱式熱發射,當時根據展會模型推算,M20彈長約為6.7公尺,直徑上在0.7公尺左右,戰鬥部為兩級圓錐設計。當時公布的靶場試 驗錄像中,M20幾乎以精准的垂直角度命中了模擬的3層大樓,其遠程打擊的精度可見一斑。所以A系列火箭炮與M20戰術導彈的融合,構建起了300千米範 圍內點面結合,中遠近全面覆蓋的打擊火力。而CX-1的加入,不僅使系統具備了對海上目標打擊能力,更是以“廉價”巡航導彈的身份完成對陸上目標的低空突 防,使得“航天一院”這一陸軍通用打擊系統(簡稱GATSS)的打擊能力更為立體化。
堪稱小國“核武器”的陸軍通用打擊系統
最終“航天一院”將火箭炮+戰術導彈+巡航導彈都統一通用到了8×8重型越野底盤這個總重45噸左右的發射平台上。對於這三種類型彈藥的配置 上大致是:可攜帶A-100火箭彈10枚,或者A-200火箭彈8枚,或A-300火箭彈8枚,或M20導彈2枚,或CX-1導彈2枚。這一火力打擊系統 將具備精確打擊50km~290km內的軍事設施、軍事陣地、通信樞紐等地面固定目標,中小型水面艦船/快艇等海面移動目標和裝甲車輛等地面移動目標的能 力。當然這一火力打擊系統威力的發揮,還需由指揮控制系統、無人偵察等構建的C4ISR信息化指揮系統的支持,才能構成快速響應、戰場偵察、指揮控制、火 力打擊、毀傷評估這一作戰模式的完整封閉環。
這種將火箭炮、戰術導彈、反艦巡航導彈在一個體系下的集成,從成本效益上來講, 這三種彈藥的指揮偵察、氣象保證、彈藥運輸、後勤補給等系統上 的統一通用合成化,不僅利於戰場上的協同指揮,也一定程度上減少這些偵察指揮、後勤保障等系統上的重複建設、精簡了兵種人員的編制,降低了這個系統的採 購、使用成本。這種將火箭炮、戰術導彈、反艦巡航導彈集合在一個打擊系統內,從本質上來講,其實也就是我軍三軍信息化指揮平台下的火箭炮部隊、二炮戰術導 彈部隊、岸防導彈部隊的縮影,是這三個兵種的迷你集成版。不過這種體系完整的對陸、對海的打包解決方案,在世界上還是尚屬首次。這種創新對於對於軍貿出口 的買方是頗為理想的,也更適合於中小國家建立自己的“戰略反擊”系統和綜合立體火力打擊體系,堪稱小國的“核武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