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產航母將改進艦島,消除俄國航母嚴重弊端
2016-01-25 熱新聞 文:古惑狼
有觀點認為,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拖運中國之後就是簡單的上上漆,然後進行翻修,就成了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這顯然是外行話。「遼寧」艦在中國得到第二次生命,絕非簡單的上漆和翻修,而是體現我國對於航母的理解。同「瓦良格」號相比,「遼寧」艦安裝了中國研製的電子設備和武器,顯得更加簡潔,和蘇聯時代雜亂的上層建築有著天壤之別。而中國產航母也絕對不會再走蘇聯航母的老路,在向現代化的航母方向不斷的邁進。
蘇式航母(蘇聯將其稱為載機巡洋艦)首先強調的是武器,然後才是動力、電子系統、自持力和適居性。筆者曾經有幸登上「基輔」號航母,該航母就是這樣的,艙室非常低矮,水兵住艙簡直和監獄沒什麼兩樣。在蘇聯看來,航母不過是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婢女,而非獨當一面的角色,所以要配備像反艦飛彈這樣的武器。這種配置簡直同全球主流航母背道而馳,根本沒有發揮出這種戰艦的潛能
航母作戰能力的關鍵指標是出動架次率,由攻擊機群形成的長拳是航母的最主要攻擊力量。除了航母本身的總體設計,影響出動架次率的最關鍵因素就是上層建築的布局。傳統航母國家,在這個方面有著非常成熟的經驗,對提高航母的出動架次率和威力有著非常深厚的認識。
相比之下,蘇聯人更願意劍走偏鋒,其航母就像一個「大頭娃娃」。為了能夠給航母加裝更多的武器,必須得有龐大的電子系統。加裝如此之多的電子系統,必須考慮到電磁兼容性這個問題,所以艦橋就必須設計得足夠大。蘇聯航母艦橋很大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同傳統航母相比在艦橋內部增加了過多的住艙。美國航母在艦橋內部一般只保留艦長和編隊指揮官的備用住艙,供其進行臨時休息。
蘇聯航母的艦橋內部不僅有艦長和編隊指揮官的住艙,而且還將其他高級軍官和艦載機飛行員的住艙安排在這裡。這樣做是典型的蘇式思維,因為本來全艦的適居性就很差,那麼就不得不在飛行甲板以上的地方想想辦法了。由此一來就造成「瓦良格」號的艦島是世界上最大的,艦橋全長70.5公尺,占甲板的面積達到705平方公尺。航母甲板及其以上的位置本來就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卻要因為增加武器和軍官住艙而增加艦島的體積。這在全球航母發展歷史上,可能也是蘇聯獨一份的。
本來為了更好地保障航母的艦載機起降性能,各國都在力圖儘量縮小艦島的體積,儘量地減少艦島的功能(但也要強調一個合理性)。例如,美國的核動力航母雖然有10萬噸之巨,艦島卻比「瓦良格」號和「庫茲涅佐夫」號的艦島要小。美國「福特」級航母的艦島就在小型化方面做足了功夫,其投影面積只有111.6平方公尺,僅僅相當於「布殊」號的36.6%,以及「瓦良格」號的15.8%。
俄國這種做法,完全有悖於航母的典型設計原則,實際上是得不償失。艦島過大,將嚴重干擾艦載機的起降作業。同時,由於艦島過大,艦載機在遇到突發險情時,會增加同艦島相撞的機率。蘇聯航母用於為彈道飛彈核潛艇撐起保護傘,可能在這方面有它的獨特要求,但這一點對於要發展典型航母的中國海軍來說,顯然是不適用的。
中國航母在對「瓦良格」號進行改裝的時候,採用的是更類似於美國航母的風格,艦島簡練了很多。筆者判斷,「遼寧」艦在艙室布局方面也進行了優化。只不過,「遼寧」艦的任務是儘快的積累經驗,因此沒有在艦島上動大手術。而在後續的國產航母上,我國極有可能對艦島進行優化,設計出更小的艦島,使之更具備現代典型航母的特徵。這個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建造採用彈射器的航母甚至核動力航母的時候,艦島小型化設計尤為重要。
從烏克蘭購買「瓦良格」號進行改裝,只是一個開始。老師的經驗已經教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完全只能靠中國自己。一個小小的艦島設計,都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在設計更先進的國產航母方面,艦艇設計師們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一型全新的巨型戰艦,牽涉到的是無數個細分領域內工作的人,這並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