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學者發布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軍方認為若與日本或台灣爆發衝突,將比美軍擁有更大地理優勢,因此優先研發長程飛彈,以期在美方揮軍出擊前先攻擊美軍海空基地。
這份報告題為「中國演進中的偵察打擊能力」(China's Evolving Reconnaissance-StrikeCapabilities),作者伊斯頓(Ian Easton)是美國維吉尼亞州智庫「2049計畫協會」(Project 2049Institute)研究員和東京智庫「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JIIA)訪問研究員。
報告也指出,大陸核子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射程涵蓋日本全境,日本和駐日美軍需未雨綢繆,預先防範。
報告說,大陸近年加強對東海和南海的主權宣示,這種趨勢可能出於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的戰略需求。以往重要的經濟發展和國內穩定未必能長久維持,因此中共強化宣示主權,以增加政權的正當性。
另一方面,大陸凸顯東海釣魚台列嶼主權,可能也考量到對台政策,希望藉由結合雙方各自的主權宣示,營造與中華民國共同面對外來威脅的意味。
大陸精確打擊能力目前集中在共軍第二砲兵部隊陸基彈道和巡弋飛彈,射程約500到2000公里。這些戰區飛彈裝載於直立發射式三用運輸車(TEL)上,機動性強。
報告說,共軍原先部署的戰區彈道飛彈是東風-21C型飛彈,又據台灣情報官員,二砲部隊近來開始部署中程彈道飛彈東風-16型,主要在對抗台灣時阻止駐日美軍從海空軍基地介入台海。
大陸也延伸東風-11和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的射程,使其涵蓋東海大片區域。更令人擔心的是,二砲部隊也從2010年底開始部署東風-21D「航空母艦殺手」反艦彈道飛彈,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航艦戰鬥群和日本日向級及出雲級直升機航艦可能造成威脅。
美國國防部2013年大陸軍力報告評估,共軍正在開發傳統式中程彈道飛彈,以遂行對遠及5000公里外目標的接近精確打擊任務。這些飛彈最終將威脅關島、 澳洲北部、阿拉斯加州及美軍在中東和印度洋的基地。如果大陸傳統式中程彈道飛彈發展成功,可能會於2020年代中期發展出威脅夏威夷乃至美國西岸的傳統式 洲際彈道飛彈。
大陸生產大量能遠距精確打擊的陸基巡弋飛彈,其中某些是全世界最尖端的種類。大陸部署的巡弋飛彈包括「長劍-10」陸基飛彈、海軍的陸基和艦載「鷹擊-62」反艦巡弋飛彈和空軍的「鷹擊-63」和長劍-20飛彈。
報告說,大陸分析家視大氣層和外太空之間的「臨近太空」為未來戰略競爭區域,這塊區域在地球上空20公里到100公里間。與共軍有關的著名工程師張錫祥主 張,運用部署在中國上空60到90公里的臨近太空載具,可持續對距海岸線1000公里遠的東海和南海進行持續海洋偵察和電子戰任務。
張錫祥說,這些臨近太空載具可作為電子戰平台,協助飛彈和飛機攻擊美國航艦戰鬥群。他也主張,可用臨近太空載具來干擾陸基早期預警雷達。
這份報告對美日聯盟有三點建議。第一是強化基地防衛,尤其是日本航空自衛隊靠近東海的三個基地;第二點是強化通常會忽略的反偵察能力。第三點是強化傳統反擊能力。
報告說,在F-35戰鬥機延宕多年之際,日本可考慮部署攜帶傳統彈頭的彈道和巡弋飛彈。日本民間太空工業相當先進,最近才發射一枚固態燃料太空發射器。日本也可與美國公司合作製造下一代長程巡弋飛彈。
東風26C彈道飛彈 發展反衛星型
俄羅斯之聲網站13日發表,《東風-26C飛彈及其在解放軍武器系統中的地位》的文章,中國大陸新型中程彈道飛彈東風-26C射程達3500公里,將對亞太地區力量平衡產生巨大影響。
東風-26C飛彈很有可能攜帶核彈頭和常規彈頭兩種版本;也有可能作為研製新型反衛星武器家族的基礎。
射 程超過3500公里的新型東風-26C飛彈,顯然是對至今還在研發的東風-21彈道飛彈家族的補充,東風-21由於射程較短,難以擊中包括關島在內的美國 重要基地。為了達到目的,中國大陸戰時動用為數不多的洲際彈道飛彈來攻擊對手並不太划算。儘管在解放軍武器系統中,已經擁有部署射程達3500-4000 公里彈道飛彈和射程更遠達5000-5500公里飛彈儲備。不過,新型的東風-26C讓解放軍有著更多選項。
東風-26C成軍後的目標可能是太平洋島嶼上的軍事設施和戰略目標、也包含印度全境,如果也在中國西部部署這些飛彈後,中東國家也將進入射程涵蓋範圍。與洲際彈道飛彈不同,較便宜的飛彈既能安裝核彈頭,也能安裝常規彈頭,屬於非常靈活的武器。
在新型的東風-26C基礎上製造反艦彈道飛彈,這當然也是解放軍二砲部隊的想法之一。反艦彈道飛彈飛行的大部分時間,利用的是慣性導引系統。系統可讓飛彈發射瞬間即獲知目標座標。
射擊的距離越遠,飛行的時間越長,時速為30海浬(約為60公里)及以上的敵方船隻逃離的機會就越大。在準備飛彈發射以及飛行的整個過程中,跟蹤目標並非易事。在遠距離內也很難保證能及時發現和追蹤敵方航母攻擊群,而這些都是中國軍方要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