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中段反飛彈技術 北京再試驗
時間:2014-07-24 10:05 新聞引據:中央社
大陸國防部在官網公布,「2014年7月23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綜合大陸環球新聞網、香港大公網等媒體報導,大陸曾在2010年1月11日進行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達到預期目的。當時有分析認為,此舉暗示中國大陸已初步掌握反彈道導彈(反彈道飛彈)的技術。
2013年1月27日,大陸再次在境內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也達到預期目的。
大陸軍方人士說,北京打造中段反導能力的戰略意義絕不亞於「兩彈一星(核彈、飛彈、衛星)」工程。
這名人士說,大陸已經3次成功進行反導試驗,象徵包括資訊處理、偵查預警、攔截武器、武器傳輸、制導精度和反應速度在內的反導技術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陸基反導技術也稱作陸基中段導彈(飛彈)防禦系統。這項系統是從陸地發射平台對敵方彈道飛彈進行探測和跟蹤,再從地上或海上發射攔截器,在敵方彈道飛彈尚未到達目標前,在其飛行彈道中段,也是太空中對其進行攔截並將其戰鬥部份摧毀。
專家:陸反飛彈技術 劍指美國
中國大陸國防部23日在官網公布,「2014年7月23日,大陸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反導(反飛彈)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今天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對此作以上分析。
他說,陸方主動公布試驗成功,可以反映出「技術有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劍指美國」,向美方傳達「我有這個能力、我不怕洲際彈道飛彈」等意涵,以「威望政策」,回應美國的「核子嚇阻」策略。
雖然陸媒強調目前僅有中、美具備上述技術,但陳國銘說,美國的技術還是比較先進,由於反飛彈技術試驗需耗費鉅資,恐怕高達人民幣數以兆元計,大陸軍方在政府全力支持下,腳步已比俄羅斯來得快。
他表示,中共解放軍八一建軍節、中共建政十一國慶即將來到,在此之際,陸方公布這項消息,有政治意涵,而且對於大陸軍方、科工產業都有激勵成分。
多維新聞報導,此次試驗的攔截彈有可能為紅旗19(HQ-19)反飛彈系統。陳國銘認為,這是有可能,因為此舉可以達到「一彈雙用」作用,使得紅旗19不僅具有擊落敵方飛機作用,還具備反飛彈的作用。
他說,更重要的是紅旗19雖然「山寨」自俄羅斯,但卻是大陸自己生產的,大陸擁有自製產能。
陳國銘認為,大陸反飛彈能力還有許多技術需要克服,但相信以大陸國力及企圖心來觀察,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他說,在反飛彈技術達到一定水準後,大陸下一步可能會鎖定太空戰。大陸的太空站規劃2020年建成,屆時在國際太空站紛紛退役下,在軌運行大陸太空站除科研用途外,可能還會有國防的用途。
專家:大陸陸基反飛彈分三級別
發稿時間:2014/07/24
(中央社台北24日電)中國大陸23日在境內進行陸基反反飛彈技術試驗,引起關注。專家說,大陸陸基反飛彈系統大致分為三個級別,這次進行的反飛彈試驗可能類似美國「薩德(THAAD)」的新型反飛彈系統試驗。
中國大陸國防部公布,23日在境內進行陸基反飛彈技術試驗,達到預期目的。大陸至今已成功進行三次反導試驗。
北京環球時報今天引述不具名的大陸軍事專家說,大陸陸基反飛彈系統大致分為三個級別。第一個級別以美國的「愛國者-2」、「愛國者-3」及俄羅斯的S-300、S-400為典型代表。
大陸專家說,這類防空反飛彈系統是傳統遠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反飛彈性能有限,主要用來對付射程1000公里以內的戰術彈道飛彈。
專家指出,第二類代表為美國的「薩德(THAAD,終端高空區域防禦)反飛彈系統」。這類陸基反飛彈系統攔截高度約180公里,射程200公里左右,可在大氣層內外攔截,被稱為末端區域反飛彈系統,同樣用於攔截戰術彈道飛彈系統。
第三類為陸基中段反飛彈系統,專家表示,典型代表為美國的陸基攔截飛彈、以色列的「箭-2」、「箭-3」,主要用在彈道飛彈的飛行中段進行攔截,可攔截中遠程彈道飛彈甚至洲際彈道飛彈。
對於中共軍方這次進行的反飛彈試驗級別,分析人士認為,大陸此前曾宣布進行過陸基中段攔截系統試驗,這次的說法中未加「中段」二字,代表有可能是類似「THAAD」的新型反飛彈系統試驗。
不過,分析人士也不排除中段反飛彈系統試驗的可能性,因為反飛彈系統的研發只試射一次是不夠的,必須多次試驗。
對於大陸這次的反飛彈試驗的類型及進行程度,分析人士強調還需要進一步的訊息披露才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