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 電力商籲應造小型潛艦
2016-07-15 自由時報
〔記者涂鉅旻/新竹報導〕蔡英文政府力推「潛艦國造」政策,力拚首艘新艦在二○二五年前下水。不過,為潛在電力供應商的必翔電能公司董事長伍必翔昨建議,台灣應自製排水量數百噸的小型潛艦,不僅可分散風險,如軍港遭封鎖,也可至漁港補給。
但潛艦退伍軍官認為,潛艦和水面艦一樣,小型艦承受風浪不如中、大型艦,可能遭遇七、八級風浪時,就難以出港,且續航力也不如大型艦優異。如潛艦噸位僅數百噸,搭載魚雷數可能只有四到六枚,像現役劍龍級潛艦至少可搭載十八枚魚雷,因此打造小型潛艦的計畫較不可行。
我國目前現役潛艦為二艘「劍龍級」潛艦,水下排水量約二千六百噸,但該艦服役近卅年;國軍計畫自製排水量一千五百噸至二千噸的新一代中型潛艦。
伍必翔昨受訪指出,如基隆、蘇澳、左營等海軍軍港不幸被敵軍癱瘓,大型艦恐難出入,因此,建議我國自製潛艦排水量可壓低到數百噸即可,假如軍港被癱瘓,也可到漁港補給。且小艦如不幸被擊沉,犧牲人數也不會和大艦一樣多。
觀點投書:韓國行,台灣為何不行?淺釋潛艦工業


在這主要兩類製造國之外,當然還有像北韓,伊朗這種能自行建造一些簡單的小型潛艇的例外。
另外,中國也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他們沒有百年的經驗,可是也終於證明有開發設計近代主力柴電潛艦的能力。去年巴基斯坦向中國採購八艘柴電潛艦,其中半數將在巴基斯坦建造,看來巴基斯坦也即將加入授權建造國的行列。
之前一再被提到的澳洲,則是另一個特殊的例子。澳洲的問題,是他們總是不願意接受既有的潛艦設計,而要求別人為他們量身訂做。結果就是得花大錢,再加上冒較大的風險。他們的第一次Collins級造艦計劃,是瑞典Kockums 根據既有的設計延伸加大的,所以雖然是在澳洲建造,嚴格說起來也只能算是介於授權與「國造」之間。有立委說他們失敗了,那樣說或許也不洽當,目前他們的潛艦還得服役十年才會退役,數艘這級的潛艦,都有過在類似美國RIMPAC的軍演中伴演攻擊角色,成功「擊沉」美國兩棲軍艦的「戰績」,性能已受到肯定,只是好像可靠度不高,應該只能說,那是個不愉快的經驗。他們最近的新潛艦計劃,仍然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新設計,只是這次法國的DCNS得負全責,澳洲可以說是跨出了「國造」的風險地雷區。
這些事例,您可以在Wikipedia 讀到或是以Google查證,可以看到的是,要成為授權潛艦建造國,技術門檻的確是不高,但是得先要能去下大訂單啊!各國基於戰略關係與經濟利益的考量,技術輸出是受國家管控的,目前沒有任何一個非元老的製造國,是未得到技術轉移協助的。說起來,真正做到台灣想像中的「潛艦國造」,自行開發設計近代主力柴電潛艦的,其實只有歷經五十年以上的奮鬥,並得到俄羅斯技術協助的中國。
台灣的訂單沒人敢收,既有設計圖沒人敢賣,就算能私下去各處購買,買到的機秘設計或片段技術也無從辨識好壞,等到造出來不行也找不到賣方負責,可是就是還會有人說要有決心。是的,誰知道呢?如果沒有美國幫忙,如果台灣還真的發揮類似大躍進的精神,土法煉鋼,閉門造艦,完成全世界史無前例,只花十年左右就從零追上現代潛艦水準的造艦奇蹟,那我就真的跌破眼鏡了。
*作者為工程師